敦煌石窟的营造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自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莫高窟开凿第一个洞窟至今,在敦煌这片土地上,经历了朝代更迭,繁荣衰败。无数不知名的工匠、画师,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营造了敦煌石窟,这份举世瞩目的文化艺术宝库。
《石窟艺术的创造者》 潘絜兹 1954年
一个石窟从始建到完成,大体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一系列的营造程序。
莫高窟的营造者主要是由窟主、施主、工匠三方面组成的。工匠在窟主或施主的雇佣下从事洞窟的营造活动,依其分工,分为劈岩凿窟的“良工”和绘制塑画的“巧匠”两部分。
工匠安装佛头 五代 莫高窟72
石窟营造工程一开始就有比较细致的职业分工。参与石窟营造的工匠主要有五种:石匠、泥匠、木匠、塑匠和画匠。
从文献和各时代的艺术风格上分析,主要有四个原因促使这些良工巧匠来到敦煌:
随着佛教传播,从西域而来;
跟随移民实边时被贬的官员大户而来*;
随着不同时期到敦煌上任的官吏而来;
吐蕃、西夏、元代几个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到达此地的少数民族画师。
*移民实边是指从内地把大批人口充实边境,加强边防力量开发边郡的人口迁移。
壁画上的劳动者
作为戈壁滩上的一方绿洲,迢迢丝路上的关隘重镇,敦煌拥有发达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唐朝时,敦煌粮食不但能够自给,还成为边疆军粮的储备基地。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敦煌壁画中出现了约八十幅农作图,我们从专家的统计和文章中撷取部分,透过壁画来一窥当时社会的劳动者。
雨中耕作 盛唐 莫高窟23 北壁
天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雨下如注。农夫头戴席帽,正在耕地。另一农夫上着半臂衫,下穿犊鼻裤,肩挑麦束行进。边上有一家三口席地在田间餐饮。
农耕收获 五代 榆林窟20 南壁
农夫戴席帽,着齐膝襕衫、小口裤,手持镰刀正在割麦。一农夫手持木锨在扬场,农妇梳发髻,上襦下裙,手持长把芨芨草扫帚在扫场。
肉坊 晚唐 莫高窟85 窟顶东坡
坊内架子上用钩子挂满了待售的肉,桌子上下也摆满了肉,显得货色丰富。门前设两张肉案,一张放着一只已宰杀的整羊,另一张放着肉块,主人正操刀割肉。案下一只狗正啃着扔下的骨头,另一只狗则翘首仰望,等待着主人的恩赐。
良医授药 晚唐 莫高窟9 西壁
患者在病坊内,一旁有亲人扶持,一旁有医工送药。
敦煌石窟的守护者
莫高窟正在老去,时间是莫高窟壁画长久保存的头号天敌。
常书鸿先生在临摹壁画
人为破坏也对莫高窟壁画产生不可逆的影响,进入洞窟观看壁画,有限的空间内二氧化碳和人身上所带的湿气会迅速增多,这将加快壁画的氧化剥落。
敦煌守护者在修复壁画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学者樊锦诗曾慨叹:莫高窟老化消失的趋势,只能延缓,无法逆转。
为了有效延缓洞窟的老化,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正在抓紧和时间赛跑,利用一些先进手段,如实时监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和空气渗透率等应用来检测洞窟内微环境,以合理控制游客承载量,一旦监控的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超标,洞窟将立刻关闭。
“数字敦煌”项目采集莫高窟61窟
上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发起现代技术保护莫高窟的“数字敦煌”项目,迄今已27年。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了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120个洞窟的摄影采集、40个洞窟的图像处理,以及12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和20尊彩塑的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