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很少有人知道,自明嘉靖十四年(1535),贵州单独开科取士以来,盘江八属的学子,在科考中也曾创造过辉煌。《黔西南日报》记者陶昌武编辑查阅相关史料和近年来出版的一些研究书籍,对明清两代共走出的进士23人进行了梳理和查证。“中国黔西南”微信陆续推送《盘江八属明清进士考》,以飨读者。
争议进士相关情况辨析
(相关资料图)
首先,“碑录索引”里确实没有找到梁森和张志皋的名字。据郭士信等篡修、雍正九年(1731)成书的《安南县志》记载:“梁森,嘉靖辛卯第十五名,壬辰进士副榜,官遂宁知县,升知州。”“张志皋,隆庆庚午第二名,辛未进士副榜,官知县,崇祀乡贤。”因为名列副榜,并非真正的进士,又没有进入“进士题名碑”,“碑录索引”里自然没有他们的名字。《兴义府志》把他们视为进士照录,实际上在明代朝廷当局的眼里,他们并未取得进士资格。这样看来,《兴义府志》记载的“至嘉靖十一年(1532),而安南梁森登进士第,此兴郡有进士之始……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而普安彭祐登第,此国朝兴郡有进士之始也”的记载,并不属实,值得尚榷。
《进士题名碑》局部 (网络图片)
关于蒋克达,“碑录索引”是这样写的:“蒋克达,直隶吴江,明崇祯十五年,特科第一百六十二名。”《兴义府志》说的中式时间,却是崇祯十三年。查阅“碑录索引”里的“碑录”部分,蒋克达的名字确实在“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科”“赐特用出身二百六十三名”之中,说明《兴义府志》的记载有误。但他的籍贯在吴江,怎么又被记入盘江八属的地方史料里?我发现浙江省桐庐县新闻网上,有一篇题为《历史上的桐庐知县》的文章,在介绍蒋克达时,这样写道:“贵州盘县人,进士出身,崇祯十五年(1642)任桐庐县知县。志书评价蒋克达忠孝性成,莅官清肃。作为人子,他是一位孝子;作为人臣,他是一位忠臣;作为官员,他是一位清官。他对属吏要求严格,对平民体察同情。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消息传来,蒋克达悲痛欲绝,不久挂冠而去。”《贵州通志(民国)》的介绍比较简单:“普安籍,御史。”由此说来,将蒋克达视为普安州人,也是有依据和理由的。“碑录索引”将其籍贯写作直隶吴江,一方面可能指的是其祖籍,同时也可能为笔误。
关于吴视,应为永宁人而非安南人。“碑录索引”说:“贵州永宁”,乾隆十九年(1754)参加会试,录取二甲第二十三名。《贵州教育史》介绍:“字曰朋,号鉴斋,授广西昭平知县,以循良改调四川,历什邡、梓潼、简州、南充知县。”常恩、邹汉勋等篡修、咸丰元年(1851)成书的《安顺府志》,也收录了吴视,说他是“永宁人,官知县。”《贵州通志(民国)》写的也是永宁籍,《兴义府志》将其作为安南人收录,应为误判。
李贤经是兴义府亲辖地、即安龙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论功名和级别,都比张锳要高,而且张锳在新建兴义府试院时,还得到了其孙李他山的全力支持,让出了祖上留下的房产,府试院组成部分的他山楼即由此而来。可是在《兴义府志》里,许多功名、级别、成就等都远在李贤经之下的人,或长或短都留下了传记,恰恰李贤经没有,以致于其“名不见经传”。难道是资料缺乏吗?不是,唐保华认为:“个中原委也许可以通过《清实录》乾隆三年(1738)四月二十日条窥见端倪。”这条实录比较长,其中写道:“谕大学士九卿等:‘今日,御史李贤经具折条奏事件,其间颂扬之辞甚多……今见台臣极口称扬,益重朕之愧也。且朕之行事,其是非得失,当听天下后世之公论,尤不在进献谀词。从前已降诣训饬,今李贤经又蹈此习,持再晓谕,俾众知之……’”后文还有“此奏甚属错谬”等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这个奏章极其不满,非常生气。《清实录》此后便没有关于李贤经的记载,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奏章,其政治生涯即划上了句号?
关于景方昶,“碑录索引”里的“索引”部分,写的是景方旭,籍贯“贵州兴义”,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会试,录取二甲第八十名,但“碑录”部分,又作“景方昶”,《贵州通志(民国)》写的也是景方昶,旭应为昶之误。《清实录》光绪十五年(1889)五月乙卯:“引见新科进士”,景方昶赫然在列。光绪二十六年(1900)二月戊子:“复引见京察一等钤出人员”,也写作景方昶。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乙丑:“以……翰林院编修景方昶为(河南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乙未:“以翰林院……编修景方昶为(广东乡试)副考官。”宋绍锡等篡修,成书于民国十年(1921)的《南笼续志》,写的也是“景方昶”。而《明清贵州七百进士》和《贵州教育史》,却将其写成“张方昶”,究竟是何原因,将其姓氏由景改为张,不得而知。《南笼续志》列举了进士1人,举人5人,进士即景方昶,“郡之景家巷人。光绪十五年(1889)中式,选庶吉士,授编修。主试河南、广东乡闱,京察一等,简放四川遗缺府知府,后调湖南辰州府知府。”
关于彭祐,“碑录索引”写作“彭祜”,籍贯“贵州普安”,康熙五十四年(1715)参加会试,录取三甲第一百另六名。《普安厅志》和《贵州教育史》也作彭祜,说他是普定县人,并解释道:“官知县,《碑录》作普安县人。”《安顺府志》则写作彭祐,“安顺人,一作普安人,官知县。”《贵州通志(民国)》的介绍为:“普安厅籍,知县。”据此推知,他的籍贯应该在盘江八属,而非安顺。新浪博客里有一位名为困学室主的作者,有一篇题为《六盘水明清进士简介》的文章认为:“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科徐陶璋榜,彭祜,普安人,三甲第一百另六名,官知县。此记录载于《六盘水旧志点校》,误为盘州人,此普安即普安县,亦即彭祜,普安县人。”但普安县的相关史料,却不见记载,其究竟是今天的盘州市人,还是普安县人,有待进一步考证。
关于李良臣,“碑录索引”里写作“李贵臣”,籍贯“贵州普安”,嘉靖四十四年(1565)参加会试,录取三甲第一百二十七名。据河南师范大学牛明铎《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订补八则》考证:李贵臣为李良臣之误,《兴义府志》《贵州通志(民国)》作李良臣的记载无误。全文如下:“‘李贵臣’当作‘李良臣’。据《皇明贡举考》卷八载,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三甲第一百二十七名进士为:‘李良臣,贵州普安卫。’核之《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李良臣,贵州普安卫,军籍。’又据《类姓登科考》载:‘李良臣,贵州普安卫人,三甲。’”《明实录》里更是多次提到李良臣,如隆庆三年(1569)八月庚午:“御史李良臣言甘州茶司之事……”隆庆五年(1571)六月壬寅:“巡按广西御史李良臣……”隆庆六年(1572)五月已亥:“升四川道御史李良臣为陕西按察司副史……”等。
关于邓亮功,后改名邓国煊,籍贯并非普安厅人,而是普安县人,其家住址现为盘水街道上寨村牌坊组,应该包括在兴义府内。道光八年(1828)十一月初九日,其祖父邓文科因“年逾百龄,五世同堂”,受到宣宗皇帝旌表建坊,敕赠“文林郎”,赐六品顶戴,建百岁石牌坊、筑诰封香亭,分别以满文和汉文,阴刻旌表诰文于石碑两面,置于石香亭内。碑高1.35米,宽1米。正面系汉文楷书,碑柱透雕二龙戏珠图案,背面为满文,碑柱浮雕云龙图案,俗称“满文碑”。
碑文开篇写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考绩报循良之最,用奖臣劳,推恩溯积累之仁载,扬祖泽尔,年逾百龄,五世同堂,旌表建坊,赏给六品顶戴邓文科……”除此之外,还对其父邓开榜、祖母罗氏、继祖母曾氏,母亲罗氏、继母匡氏,逐一进行了褒奖。
碑外的香亭,四柱四角,重檐攒尖顶结构,三层,高约6.6米,第一层立四根石雕龙柱;第二层中空,四面镶嵌石板,板有圆孔,可容一人进出,底凹呈锅状,可盛香油,点捻照明;第三层亭盖,石雕飞檐翘角,当地人称“诰封香亭”。离亭百步之外,为“百岁石牌坊”。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坊亭皆毁。当地乡民视碑为古迹,将其搬至旁边的石桥上,覆以石灰,上书标语,使之得以保存。殊料到了2017年11月,满文碑又遭遇车祸,损毁严重,虽经文物专家修复,但原貌已难窥见。
道光十六年(1836)初夏,邓亮功父亲邓开榜去世。清庭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王鼎;经筵讲官、南书房总师傅、吏部尚书汤金钊,同时应邀为其父撰写了墓志铭。汤金钊写道:“黔山绵延,黔水流长,盘州胜地,秀占一方;笃生寿考,世德克昌,谁欤有此,封翁允臧;太翁百岁,五世同堂,翁济其美,启后流光;长子黄甲,仲氏清芳,诸孙绕膝,元气发祥;金花紫诰,迭见褒扬,千秋祀事,荣庆焚黄。”
邓亮功卒于云南蒙化厅(今蒙自)同知任上,归葬于其老家对面的盘州市羊场乡何家庄。
关于陈周书,《贵州通志(民国)》仅有“普安厅籍”四个字的介绍,《普安县志(民国)》则记载:“陈周书,中式,年限未详,官甘肃玉门知县。”该志还记载了陈格言,说他们两人均是乾隆年间的进士:“陈格言,中式,年限及官阶未详。”但在《兴义府志》《普安厅志》《贵州通志(民国)》和“碑录索引”里,都没有陈格言的名字。而陈周书其实是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进士,三甲第一百另八名。他究竟是普安县人?还是普安厅人?无法查考。
关于陈士章和谢士章,实为同一人。“碑录索引”作陈士章,普安人。《贵州通志(民国)》写道:“普安籍,人物志见谢士章传。”据六盘水市史志办原主任、编审斯信强考证,为明朝诗人、书画家,曾任广州府增城知县、广东乡试主考、南京邢部主事等职。生于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杨依村,当时的宁都知县陈时言,是普安州举人,将其收为养子,因名陈士章,并带回普安长大成人,于三十一岁时在贵州中举,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以三甲第四十八名考中进士,后来疏请复姓,得到恩准,改名谢士章。他虽然出生在江西宁都,却在普安长大,后来高中进士,被当作了普安人。这里的陈时言,《兴义府志》说:“陈时言,普安人,隆庆四年中举,官知县。”是不是《普安县志(民国)》里的陈格言的笔误?有待考证。
综合以上记载可知,明清两代,盘江八属共有进士23人,即明代的12人:蒋宗鲁、邵元哲、蒋思孝、李良臣、沈存仁、邵以仁、何汝岱、蒋杰、董绍舒、王祚远、陈士章、蒋克达;清代的11人:彭祜、李贤经、郑廷烈、李梅、卢世昌、景其浚、陈周书、邓再馨、邓亮功、张士兰、景方昶。蒋宗鲁是盘江八属的第一位进士,景方昶是最后一位进士。梁森、张志皋、陈格言榜上无名,吴视的籍贯不在盘江八属。
如果从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看,这23名进士的分布情况,应为晴隆2人,即郑廷烈、李梅;安龙3人,即李贤经、景其浚、景方昶;兴义1人,即卢世昌;如果把彭祜、陈周书算作普安人,包括邓亮功,则普安有3人,不然,普安则仅有邓亮功1人;余下的14人或16人,籍贯均为盘州。(文/ 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陶昌武)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盘江八属明清进士考(一)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盘江八属明清进士考(二)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盘江八属明清进士考(三)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盘江八属明清进士考(四)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审:戴宏瑶 周波
本期二审:魏浩然 彭原清
编务终审:查必芳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