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抗美援朝的家书需要被看见|纸短情长,山河无恙

新闻晨报   2023-07-27 21:36:02

在朝鲜战场上,他们是英勇前行的志愿军,在提笔写信中,他们更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大时代背景下,那些离别、相聚、悲伤、喜悦,都在一封封家书上真情流露。

一封封家书背后,是每个个体的悲欢离合

一次落笔,一句思念;一次邮戳,一场期待;一次拆信,一生感动。


(相关资料图)

历史不会说话,但是家书可以代替历史说话。在战火纷飞的朝鲜,送信的战友一定是军队中最受欢迎的人。家书就像是一座桥梁,将前线的战士和后方的家人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幸运的是,这些珍贵的家书被保留下来。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内,迄今为止已经收藏了7万多份来自于民间的家书,其中就包括一百多封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家书。虽然数量并不多,但每一封来信都令人无比动容。

李征明在写给他妹妹的家书中,那些生动活泼的“表情包”,被传播到互联网上,收获3亿多的浏览量,感动了全国的网友。

宋云亮写给妻子的来信中,纸短情长,个人情话与宏大的历史,交织在一页页的信纸上。

吴宝光写给妻子刘珠玉的一封封家书中,将战争的残酷,志愿军们的不易,以及必胜的决心,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当然,还有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在朝鲜无比恶劣的环境下,少康写给弟弟的家书,如散文般诗意浪漫,抬头望见的是一轮明月。

赵绍闻从朝鲜前线写给弟弟赵绍望的两封家书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胜利的喜悦。不久后,这些战士们就可以与久别重逢的家人们相聚。

同为志愿军战士的朱锦翔与鹿鸣坤,用一封封来信鼓励着彼此,虽然从没有说出一个“爱”字,但心中的牵挂与思念一直珍藏至今。

一声声回音响起,更多的家书需要被看见

1953年7月27日,胜利的光芒重新照进朝鲜半岛。

在70年后的今天,更多的“家人”拿起志愿军战士的家书,朗朗读信声也在告诉这些志愿军们,今晚的月色很美。

7月27日晚,“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您好,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家书朗诵会”在北京举行。

活动现场

这些志愿军们的家书,不仅激励着他们的后代,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吴宝光的儿子吴翔也来到了现场,他分享了捐赠家书的过程。6月11日,94岁高龄的刘珠玉老人看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征集抗美援朝家书的消息后,想到自己保存了70多年的家书应该有一个好的归宿,于是就让儿子吴翔与博物馆联系捐赠事宜。

年逾七旬的吴翔看到父亲的这些“战地家书”后,深受震撼,当即就决定帮助母亲把父亲的这批珍贵家书无偿捐赠出去。

虽然已经时隔70年,但那些纸张有些破损字体依然铿锵有力的家书,穿越了时空的限制,依然在和每一位遇到它们的读者同频共振,这些发黄的旧纸上流淌着的是浓厚的家国情怀。

接下来,新闻晨报将继续关注他们的故事。与此同时,我们也无比期待着,更多被隐藏、甚至被遗忘的那些家书,能被更多人看见。

即日起,新闻晨报将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推出“抗美援朝家书征集活动”。

如果您家中刚好也有一封这样的家书,如果您身边有关于抗美援朝家书的任何线索,请联系我们。这些家书不仅将在上海展出,同时还会被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永久收藏。

同一轮明月之下,他们有牵挂着的家人,还有千千万万个我们。